规划一时爽,建筑设计火葬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Author 拆房部队
来自:非标准建筑工作室(ID:non-standardstudio)
本文已获得授权
拆房:翟飞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为什么建筑师看起来总是很高冷?
因为再不装高冷就要暴露他们根本没朋友的事实了。
俗话说得好:
设计一时爽,
结构水暖电统统火葬场。
更令人崩溃的是,
建筑师斗智斗勇得罪了这一大票人
换回来的设计成果,
也不见得能入了甲方爸爸的眼。
所以,搞设计有助于预防抑郁症,
——毕竟是真的惨。
虽然但是,
建筑师也觉得自己是个“美强惨”。
甲方眼瞎,同事抓瞎,
天天举着40米的大刀喊打喊杀,
简直浪费了咱这满坑满谷的油菜花。
而除了建筑师以外的其他人
一般都会默契的认为——
美强惨=想得很美且强行装惨。
明明只能看脸色吃饭,
偏偏想靠才华上位。
搞一堆曲里拐弯的方案
也不知道在考验谁的智商。
风水轮流转。
建筑师万万没想到
自己有一天也能举起40米的大刀,
以“火葬场”的形象出现。
哥伦比亚大学最近打算建一个新的校区(曼哈顿维尔校区),新校区占地共45700平方米,位置就在老校区(晨边高地校区)的北侧不远处。
新校区周围的环境也不错,西边是曼哈顿著名的哈德逊河,景观视野一级好。
说是新校区,
其实也就是一个大号教学楼的场地。
但作为严谨科学的高等学府,哥大还是很守规矩的按照操作步骤先搞了一个曼哈顿维尔校区的总体规划。
好了,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喊出应援口号——
规划一时爽,建筑火葬场!
就这么一块长条地,但凡房子大点儿都不算宽敞。而我们尽职尽责的规划公司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依然很敬业的切了三刀,搞出一个串联规划体系——
就是俩楼夹了一个圆形绿地。
因为总体规划的存在,楼的形状和高度以及名称也是定好的;西侧靠近哈德逊河的楼叫做亨利·R·克拉维斯大厅(HenryR. Kravis Hall)大约需要11层,东侧的楼称为大卫·格芬大厅(David Geffen Hall)大约需要8层。
很好。
现在体量定的死死的,就是俩大方盒子。面积也紧紧巴巴的,想要凹什么大平台大悬挑造型也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这是要搞一个立面设计比赛吗?
商学院的两栋楼主要的功能可以分为三类:学生日常上课的教学空间、学生课下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教师及工作人员的行政办公空间。
教学空间:传统教室、教师办公室
公共空间:技能教室、自习室、餐厅、休闲大厅、咖啡厅、多功能厅等等
行政空间:行政办公、孵化器、研究室、报告厅
除了功能上的要求,校方对于整个建筑还有别的要求——
第一点就是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校区以及建筑内的公共空间全部可以面向社区开放。
第二点呢,学校宣称要注重商学院学生创造力、创新和沟通的培养,希望新的建筑能打破学术惯例并重新定义现代教学法。
翻译一下,就是教室里要学习,
出了教室也要学习。
结合第一点,简单说就是每栋楼里都要有将学生、教师、员工、校友、从业者和更广泛的社区人群混合使用的交流空间。
你说你想混合交流,
又何必搞一个劳什子规划分成两栋楼?
直接一个大综合体大团圆大融合不香么?
建筑师此时大概可以深刻体会到结构师看设计的心情——
我的40米大刀已经饥渴难耐。
按你胃,
规划师也很喜欢
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反正就这样了。
先根据功能面积要求,
在两栋楼里布置一下功能。
西边的楼景观视野更好,因此将公共空间以及一半的教学空间放在这边的亨利·R·克拉维斯大厅中(下文称为H厅)。将剩余的教学空间以及行政办公空间放在东边的大卫·格芬大厅中(下文称为D厅)。
既然要向市民开放,
那就直接在底层布置较公共的空间。
H厅一层二层作为零售商业休闲空间,中间是公共交流空间,最顶上是教学空间。D厅一二层加入咖啡厅以及报告厅,并把学校特意安排的哥伦比亚-哈莱姆小型企业发展中心简称企业孵化器,也加入D厅这边。
现在这种集成式的做法自然是可以节约场地,但也没啥设计含量,因为这相当于各用各的嘛。估计再加点儿钱规划师都能给你干了。
学校开放的初衷是希望学生与当地居民产生交流,咱现在通过底下两层的开放功能以及中间的公共公园算是把市民引进来了。
但不是把人引进来了就可以交流了——
虽说公共空间可以给市民开放使用,但公共空间里占比最大的还是技能教室以及自习室这些封闭使用的空间。说白了,没有哪个正常居民会把一排排教室当博物馆参观。
退一步说,就算通过共享空间市民可以毫无顾虑地使用公共部分,但实际上能使用的也就整个楼的一部分,毕竟顶子上还有一大块是教学空间。
DS+R算是个实诚君子,
觉得既然想通过人流混合增加社交概率,
那自然越混越好!
童叟无欺。
DS+R直接把每栋楼里的两种功能打散混了起来,相邻两层分别是两种功能,就像千层蛋糕一样。
然后就是在完全混合的条件下设置贯穿全楼的共享空间。
咱先来做公共性最高的H厅!
由于两个功能的混合,要想引导市民到达各层的公共空间,那必然得让隔层的共享空间贯通。这可以通过削减部分教学空间让共享空间连续起来。
贯通起来公共部分是好用了,
但教学空间呢?
因为公共空间的贯通,教学空间都被打断了,学生在上课期间怎么快捷地在楼层间转移成了问题。总不能天天爬疏散楼梯吧~
那么,问题来了: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两种空间充分混合的同时又可以各自完整、各自连续?
必须有。
敲黑板!
这就是空间的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大家都懂,就是互为图底的关系。单拎出来一张图里的图或底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对应的前面说的空间关系就是单拎出来每一种空间都是连续的。
不过现在这个图底
从平面关系转移到了空间上。
别着急,知道你空间想象力不是很好,
现在我们说一个简单的方法。
小本本记好了:
我们可以先在立面上搞图底关系,
然后再给立面一个厚度。
齐活!
现在的体块关系不满足图底关系,
只有公共空间是一体的。
我们把整个体块看成两个有厚度的立面,将交通核放及卫生间等附属空间在建筑中心。
这下好办了,两个立面里一个可以放公共空间贯通,一个可以放教室空间贯通。公共空间这边挖掉部分面积做共享空间,教学空间这边加入楼梯连接各层。
先从公共部分的共享空间开始。
相邻三层作为一个组团加入一组共享通高空间,共享的同时连接各层交通。各组共享空间在立面位置上相互错开,增加整体的开放度。此外在这一侧一二层加入休闲大厅与上面的共享空间联通。
而在另一侧,也用同样错开的方式确定楼梯连接的位置。
至此,两种空间最大程度混合的同时也提高了各自的效率并增加了社交概率。
在此基础上,细化各层的功能。
首层布置零售及入口大厅,二层为公共休闲大厅;再往上围绕交通核布置相应的普通教室及技能教室,最后将餐厅放在最顶部的公共空间部分。
虽说现在咱们没法用色块在项目上区分两种空间,但是还是可以在材质上做区分。公共空间使用透明的玻璃幕墙,教室空间则是半透明的玻璃材质。此外,为了进一步区分,将公共空间适当内凹,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外墙做成弧形。
进一步细化建筑,将各层的教学部分在共享公共空间断开的地方变形为不同方向的斜墙,此外三层及十一层对应底层大堂及餐厅的位置也斜化楼板加以呼应。
至此,H厅完成!
接下来再看D厅。
D厅是不是也照猫画虎整一个就OK了?
不不不,咱使用图底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开放和联通,但是现在D厅行政办公部分并不需要开放给市民。既然D厅没有太多的互动需要解决,那就一分为二,只开放联通一半给市民。
同样在功能隔层相叠的D厅中间放置交通核,并且选择靠近公共公园的一侧做共享中庭空间。
然后细化各层功能。
首层东侧为办公部分,在共享中庭两侧分别放报告厅及咖啡厅;二层围绕中庭布置企业孵化办公室;三层前侧放多功能厅及教室,后半部分为办公;四五六层与三层类似;最后七层八层放最私密的行政办公及研究室,共享中庭不再通到七八层。
细化中庭,加入折跑楼梯连接各层。
最后,和H厅一样,使用墙体隔层收缩以及玻璃的透明度来区分两类功能空间。
两个hall与中间的规划绿地合体。
打完收工!
这就是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及
FXCollaborative
合作设计并中标的
哥伦比亚商学院。
今年1月份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啦~~
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对建筑师来说,
空间上的作为是
设计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而不是形式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只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找到任何一个人。而一个空间大概都不需要拐六个弯就可以找到任何一个空间。
地球是圆的,
而世界是平的。
建筑是三维的,
而设计可以是二维的。
图片来源:
图[1]-图[12]来源于
https://www.archdaily.com/977680/columbia-business-school-diller-scofidio-plus-renfro-plus-fxcollaborative?ad_medium=gallery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往期回顾
80%设计师都会选择关注的设计号
有干货 有案例 有态度
商务合作
合作形式:
公众号头条、次条推广
联系微信:
luqiaoxb
有意向请扫码加好友咨询